大摩娱乐注册 大摩娱乐登录 大摩娱乐招商QQ

Navigation menu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admin

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十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软件行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其技术性主要体现在隐性的思维过程中。从企业角度来看, 软件企业的工作过程是按用户需求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和完成项目计划的生产过程;从职业角度来看,技术人员(高职培养目标――程序员)的工作过程是对具体工作任务(如功能模块、算法等)的计划、分析、编写代码的劳动过程。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起步晚,加上受到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传统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以学科体系为核心,而高职教育的定位则要求体现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没能注意这两者的差别,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缩减版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例,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系统化,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工作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足,严重地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有人认为高职学生的入学水平低,难以培养出软件专业所需人才,软件专业人才只能由本科培养。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软件产业既要有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项目分析师和程序设计师,他们由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也需要大批写程序代码和用户手册的底层程序员,他们占软件专业人才总数的90%,可以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

  本科与高职教育的专科不仅仅是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而且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方向等都有不同。本科开设软件专业是培养计算机软件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与系统运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教育按照计算机科学的体系来设置课程,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行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我国高职教育开设计算机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测试、系统维护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软件专业高职教育按照一般程序员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编程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规范设计要求,熟悉数据库技术、通用软件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

  如果把高职教育办成压缩型的本科,对于入学水平相对较低,学习时间短的学生,要在知识体系方面达到本科毕业生的水平,这条路自然行不通。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念,不能把本科的学科本位评价观念和标准用于对高职教育的评价,而应该根据软件行业的需求,用能力本位评价观念对待高职教育。只有真正按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可以把一些专科学生培养成计算机软件的高职技术人才的。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是全港最大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类似内地的高职教育,招收中五学生(相当于内地高中毕业),全日制学习三年。这个专业多年来一直为香港的企业输送大批程序编写员,他们当中不少人后来晋升为系统分析员或初级管理人员。这个例子说明高职教育是可以培养出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

  对软件开发能力进行分析,要结合软件开发阶段的特点及开发过程的特点,并要结合软件开发的不同形态。下图中列出了不同学习阶段软件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根据软件技术的学习阶段进行能力分析,每个后续阶段都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能力。另外,要逐步实现从个人能力到团队能力的过渡。

  在能力培养时,程序设计阶段仅仅是初级阶段,对应的能力要求仅仅是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与算法能力等,这时的程序设计只有几个程序文件的形式。而后两个阶段则在文件数量、程序规模等方面增加了很多,其能力要求与能力培养大不相同。进入软件开发阶段后,则需要重点对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这时应强调软件的总体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职业活动,并引入团队开发与管理等领域,此阶段的过渡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飞跃。

  在程序设计阶段的学习,重点在程序设计与算法能力培养;在软件设计阶段要进行团队开发则需要设计、管理、交流协同、文档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应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需要在实际开境下进行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创造这个学习情境,是我们要重点探索的内容,要切实做好软件开发的工学结合,落实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目的。另外,系统应用阶段需要将软件系统本身作为一个应用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应用等,此阶段对应的岗位类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总之,各个阶段的能力与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高职院校应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程序设计阶段和软件设计阶段上,而不用强求全面。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职业认证。按照软件产业国际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授课,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到企业后不需再培训就可以上岗操作,从而保证企业的人才需求。突破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在校期间要受到充分的职业教育训练,为此必须改革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不用追求全面化、体系化。通过三年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编程的知识和方法,深刻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规范设计要求,熟悉数据库管理技术,精通二三门先进且通用的软件编程语言或软件开发工具,并能熟练应用于软件工程开发过程。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跟踪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保持与企业的联系,保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注重调查和跟踪市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I T 先进技术同步发展。例如印度的AOTECH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它由600 多位专家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写教材,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负责市场分析,三分之一的人负责与国际著名的I T 企业保持联系,三分之一的人根据市场分析和企业调查的结果编写教材。这个公司成立16年以来,教材更新了20版,目前教材更新的周期是半年。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软件的教材通常由教师自己决定,或者由教研室、教学院系指定。实际上,教师个人、教研室、教学院系、甚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大范围跟踪企业、调查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IT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应的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现阶段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仍然难以满足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对计算机软件教育的重视程度,扩大了计算机院系的招生规模,计算机软件教育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

  计算机软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当前不少高校的计算机软件教育得不到重视,教学中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观念的落后主要变现在对计算机软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多数的企业尤其是高等技术企业都广泛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该重视计算机软件教育问题。然而,我国不少高校在开设软件教育方面十分有限,尤其是一些高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例如工作中常常运用到的PHP技术。此外,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市场意识十分淡薄,所开设的专业与市场化发展的方向不相吻合,难以满足市场环境的需要,没有对计算机编程进行重点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导致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陷于恶性循环中。

  一般的高校教育过于重视构知识结构和理论学习,忽视了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且计算机软件教育教材也滞后于现实。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新速度,大概是18个月更新一次,当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教材内容一般2-3年更新一次,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的滞后使得高校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计算机软件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育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重任,然而众多高效的教师缺少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工作经验,且受学校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相比,教师的知识面相对较窄,不能及时把握住先进的计算技术,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

  由于高校师资队伍力量的不足,教学资源的有限以及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高校学生与计算机软件行业、与计算机市场严重脱节,学生在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工作能力、计算机技术前沿知识、团体意识等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高校对计算机软件的教育质量与水平。

  为提高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培养质量与水平,使得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和软件应用水平,就要求有较强专业素质的教师进行教育授课。计算机软件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学校应高度重视计算机软件教育,一方面加大物力、财力的投入,为计算机软件教育工作者提供较多的培训与实践机会,大力提倡鼓励计算机软件教育工作者多参与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应加强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引进,其中包括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和知名企业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软件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等,,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培训与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行业的认知。

  为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的变化,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应该加强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了解计算机专业,还要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能够胜任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岗位,满足现代化、无纸化办公室的要求,掌握各种软件开发的调试与测试工具。因此,高校应该以计算机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为依托,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状态,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及时的掌握计算机行业动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以实用性为目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第一阶段中强调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的掌握,确保软件开发基本素质得以提升,在第二阶段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强调实践的运用,将软件开发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例如mysql、java系列等数据的教学。总之,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以先进软件技术为学习内容,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牢牢掌握住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同时掌握最新、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指高校的计算机软件院系既可以作为计算机软件的教学管理部门,又可以作为对外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第一,要确保建立高校内部的实训基地,例如学校内部的图书馆、软件技术培训室、校园网以及数据库技术实验等,确保长期对学生开放,同时可以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第二,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邀请企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举办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及时掌握IT行业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安排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双赢的,对高校而言,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高校应加强计算机软件的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不断适应计算机软件行业的需求,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

  [1]张青,王玉玲,王晓伟等,普通高校计算机软件技术教育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7(01)

  [2]向毅,袁柱,王成敏等,培养软件业界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模式的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J],2008(06)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可被自动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符号化语句序列。计算机程序包括源程序和目标程序,同一程序的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应视为同一作品。“文档”是指用自然语言或形式化语言所编写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

  计算机软件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智慧成果。计算机软件的产生,凝聚了开发者的大量时间与精力,是人脑周密逻辑性的产物。其次,它具有极高的价值。一部好的计算机软件必然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它能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还能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再次,它具有易复制、易改编的特点,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盗版和篡改利用的对象。

  由于计算机软件具有上述特点,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计算机软件的立法保护。1972年,菲律宾在其版权法中规定“计算机程序”是其保护对象,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的软件的国家。在美国,美国版权局于1964年就已开始接受程序的登记,国会于1974年设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同计算机有关的作品生成、复制、使用等问题,并于1976年和1980年两次修改版权法,明确了由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随后,匈牙利于1983年,澳大利亚及印度于1984年先后把计算机软件列为版权法的保护客体。由于软件版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通过订立国际条约实现软件版权的国际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尚没有关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专门性国际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曾于1978年公布了称为《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款》的建议性文件,作为对各国保护立法的一种建议和参考,但在公布后的实践中,该师范条款并未发生多大影响。198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约》草案,要求参加条约的国家使之国内法律能达到一定的“最低要求”,以防止和制裁侵犯软件权利人权利的行为。但是各国专家普遍认为,缔结新条约的难度较大,且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国家都以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只要能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的国际公约中,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1994年4月15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各缔约方在马拉签署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TRIPS),其第10条规定“计算机程序,无论是原始资料还是实物代码,应根据《伯尔尼公约》(1971)作为文学作品来保护。”另一方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20日通过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其第四条明确规定不论计算机程序表达方式或表达形式如何,均作为《伯尔尼公约》第2条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受到保护。这两个《协议》和《条约》为国际间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在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直接把计算机软件纳入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因为一开始计算机软件被认作是一种思维步骤。根据各国的专利法,不能成为专利法的保护客体。但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当计算机软件同硬件设备结合为一个整体,软件运行对硬件设备带来影响时,不能因该整体中含有计算机软件而将该整体排除在专利法保护客体范围之外,计算机软件自然而然地应当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可得到专利法的保护。固在日本1976年公布的有关计算机程序发明审查标准第一部分、英国1977年公布的对计算机软件的审查方针,及美国1978年对计算机软件发明初步形成的FREEMAN两步分析法审查法则及它们的后续修改中普遍规定:单独的计算机软件是一种思维步骤,不能得到专利法的保护;和硬件设备或方法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软件,若它对硬件设备起到改进或控制的作用或对技术方法作改进,这类软件和设备、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专利性。

  在国际上,涉及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国际性公约有两个,一个是1973年10月5日签署,1977年10月7日生效,1979年6月开始实施的欧洲专利公约,它规定对软件专利的审查标准要注重实质,一项同软件有关的发明如果具有技术性就可能获得专利。另一个是1976年6月19日签署,1978年1月24日生效的专利合作条约,它规定了软件专利的地域性限制:一个软件在他国获得专利的前提是进行专利申请。

  在未采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之前,人们一直使用商业秘密法对软件进行保护,当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纷纷将软件纳入版权法保护范围时,与计算机有关的某些数据和信息仍受商业秘密法的保护。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法(除美国等个别国家外)。在这些国家商业秘密法的内容散见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及侵权法中。但是国际上对计算机软件采取何种方法保护并未达成共识,各国法学家在版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专门立法中冥思苦想,比来较去。日本、韩国和巴西都曾试图不用版权法,而采用另行制订新法的方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他们指出无论采用专利法还是版权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都是不合适的,力主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但由于美国强烈反对,迫于压力,日本、韩国和巴西最终仍通过修改版权法,把计算机软件列为保护对象。

  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的是可能受到侵害的权利人的权利。复制、抄袭或者剽窃是侵害计算机软件权利人权利的主要方式,这一点与传统的文学作品权相类似。而版权法的一大主要内容就是禁止他人非经权利人许可而复制、抄袭、剽窃其作品。因此,将计算机软件列为版权法的保护对象具有以下的优点:首先有利于满足软件权利人禁止他人非法复制、抄袭、剽窃其软件的要求。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具有的易复制易改编特点,侵害软件权利人的行为十分容易进行。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需要耗费开发者的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如不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显然不利于促进整个软件行业的发展。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保护,有利于打击猖厥的侵权活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有利于国内国际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世界上大多数建立版权保护制度的国家都是《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如果这些国家都利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则很容易做到软件的国际性保护,而无需再耗费时间、精力订立新的专门的软件保护多边公约。再次有利于软件的创新和优化。版权法只保护软件的表达方式,而不保护构思软件的思想本身,这样其他开发者就可以利用已有软件的创作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开发研制出新的软件,促进软件的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再次保护范围广泛。版权法要求保护对象达到的标准不高,只需要具有独创性,因此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软件都可以受到版权法的保护。最后保护手续简便。最多仅需要注册登记,而且在我国,实行的是软件自动产生版权原则,登记注册手续仅仅是提出软件纠纷行政处理或诉讼的前提,而非获得版权的必要条件。

  但计算机软件到底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其具有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不具备的属性:作品-工具两重性。说它是作品,是指计算机软件可以借助于文字、数字、符号等表现出来,并能用磁带、磁盘、光盘、纸张等媒体加以固定;说它是工具,是指计算机软件一般都具有功能性,都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或达到一定目的。且它都是通过控制计算机硬件,实现一定的逻辑运算过程,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计算机软件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字艺术作品的特殊性,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严重缺陷日益暴露出来:1.版权法只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表现方式而不保护其思想内容。但计算机软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思想。软件的构思技巧和技术方案是一部计算机软件成功的关键,也是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权利人希望对这些构思技巧和技术方案享有较长时间的专有权。可是版权法不保护思想,使其他开发者能轻易的使用这些“思想概念”开发出表现方式不同的软件,这对原软件权利人是极不公平的。2.版权法中没有关于禁止使用的规定。计算机软件的价值在于其使用性,而版权法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合法,这是有悖于软件性质的。由于软件具有易复制性,其在私人之间的传递使用,必然造成计算机软件市场销售份额的减少,从而损害软件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即使是为个人的学习、研究而复制使用软件,也应认定为不合理使用。3.计算机软件侵权认定困难。由于版权法所保护的计算机软件表现方式与不保护的思想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明显的分界,所以使得侵权行为难以认定,纠纷难以解决。虽然在国际上有的学者提出实质性相似加接触来认定计算机软件的侵权,但是由于该标准主观性太强,于侵权认定并无多大帮助。

  鉴于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存在着上述严重的弊端,许多学者开始考虑其它方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专利法、商业秘密法就是这些学者考虑的方法之一。

  用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相对于版权法保护有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优点:第一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创造性方法,及计算机软件所特有的源代码。源代码也称源程序,是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创造的一种特有的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只要掌握源代码则可对软件开发者的现有软件进行任意的修改,使之成为另一个表现形式不同的软件。由于版权法保护表现方式不同的作品,则非法取得软件开发者源代码而较轻易改编成的其他软件很可能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这对软件的开发者是很不公平的,但专利法保护,软件开发者创作的源代码,则非法改编成的计算机软件是不受保护的,故在这一点上,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优于版权法的保护。第二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程度高。专利保护具有强烈的独占性、垄断性,一旦计算机软件被授予专利权后,其他相同或相似的软件就再也不能取得专利权。这对强调保护所谓计算机软件思想即软件构思技巧、技术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者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其他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再开发与已取得专利权的软件表现方式或思想相同或相似的计算机软件将被认定为侵权。第三专利权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期限比较合理。专利法对发明的保护期限为20年,明显低于版权法的国际通例-作者有生之日加死后50年(《伯尼公约》)或25年(《世界版权公约》),这比较接近计算机软件的实际经济寿命,且有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但是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仍然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端,这些弊端在实践中体现的特别明显:1.专利的公开性有悖于软件开发者的意愿。依专利法规定,在受理一项专利申请后,必须将该申请的相关文件向公众公开,其中必然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申请人所提供的软件思想与表现方式,这正是大部分软件开发者所不愿意做的。2.取得专利权所应有的“三性”大多数软件并不具备。专利权的取得必须是申请的发明同时具备新颖性、创造性与实用性三大条件,但只有极少数的计算机软件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而且专利的三性审查一般是通过专家的评估与检验,计算机软件的三性往往无法被实际测出,这又降低了计算机软件取得专利权的可能。3.专利权取得的法律手续相对繁琐。申请专利需要续行一系列的法律手续,在专利被批准前,须经过十八个月到三年的审查期限,这与计算机软件高开发、高淘汰的客观情况极不适应。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用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加以保护困难重重,所以有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商业秘密法。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对于计算机软件来说,如其核心-源代码,是符合商业秘密所独具的非公开性、商业价值性和保密性三性的。而且适用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还具有以下二个优点:第一,商业秘密法没有关于保护期限的规定。因为商业秘密的专有权是靠保密来维持的。只要权利人能保密,则其专有权的保护期就能是无限的。因此,在不泄密的情况下,计算机软件权利人的利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第二,以商业秘密保护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权利人比传统的知识产权(专利权、版权、商标权)多了两项权利:制止他人披露和制止他人获得有关信息。所以计算机软件权利人有权制止其他人未经许可而披露、获得或使用有关信息、技术。那么,用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是否十全十美了呢?不,这里仍有两个重大缺陷:首先,属于商业秘密的,必须是“并非通常从事有关信息工作之领域的人所普遍了解或容易获得的”未披露过的信息(具《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第39条),但是由于“通常从事有关信息工作之领域的人”的地域性限止,可能导致某项在国外已不属于商业秘密的信息在国内仍然未被披露,如果据此保护该商业秘密在国内的权利,这对国内的相关业者显然不公平的。对计算机所含有的某些商业秘密来说,也是如此。其次,商业秘密法并未规定反向研究的禁止。反向研究又叫反向编译,是通过对一计算机软件进行反编译,得到该程序的源代码。前面已经说过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是一部软件的书写语言,是软件核心秘密,其对于软件开发者而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技术资料。一般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者不愿公开源代码,并采取了保密措施,因此不论软件是否公开,软件源代码都应该做为商业秘密受到保护。但是,大部分有关商业秘密所有人有权禁止和(或)获得损害赔偿的行为的立法都没有规定对反向研究的禁止.综上,专利法和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虽然都有一定的优点,但它们仍旧存在着一系列有待各国立法乃至各国司法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用它们保护计算机软件仍是不成熟的,固各国学者最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对计算机软件的专门立法保护。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无形的智慧成果加以保护,对其所享有的专有权,它是将具有“社会公共财产”性质的信息纳入私权的范围,若不加注意就会出现保护过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但若保护过弱,又达不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本意。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存在着诸多对知识产权限制与反限制的选择,因此存在一定程序创作者、开发者、传播者、使用者行使权利中的对峙等现实,知识产权法作为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开发者、所有者及其他主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为价值目标的法律,如何能统筹兼顾,真正发挥作用,唯有坚持平衡协调各种可能相互冲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衡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精神。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意识传统的多方面制约和影响,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绝对的平衡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何能在现行的法律模式中达到知识产权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平衡,即平衡的最优化,是立法者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论及版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时,学者们虽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但正是由于版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都不能最大效率的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固学者们都趋向于制订一部能最优平衡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专门立法。

  前文已经讲过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客体主要为其表现方式和思想。尤其计算机软件的思想棗技术构思是计算机的核心。本文在谈到计算机软件思想时曾以源代码为其表现性的一种。源代码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十分重要,一项计算机软件的创新性往往是由所使用的源代码的创新性带来的。而且,使用同一源代码可以写出语句表达不同而功能相似的计算机软件。因此,软件行业强烈要求保护源代码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是可以理解的。但版权法不保护作品的思想,作为作品的计算机软件所使用的源代码属于其技术构思,所以从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7条到美、日、韩等国家的版权法规都有不予保护的规定。显然,为了保护自己独自开发出来的新源代码的权利,开发者可以将其作为商业秘密采用保密的手段加以保护。但法律并不禁止对计算机软件的反向研究。因此以商业秘密保护计算机软件是不可靠的,相反在专利法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在美、日等国出现了大量利用他人创造的源代码开发出功能相似,但并不侵害他人计算机软件版权的计算机软件,因此,美、日等国已逐步调整了对计算机软件的专利审查基准,把计算机软件本身的专利问题同计算机软件设计技术的专利问题区别对待,把源代码本身同利用源代码解决的技术问题区别对待,大大放宽了相关限制。最近十多年,在美、日都各有数百项有关计算机软件的发明获得专利权,其中包括不少同源代码有关的发明。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为实现计算机软件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最优平衡,为实现对计算机软件表现方式与思想的双重合理保护,对计算机软件的立法保护应采取版权法与专利的双重模式,即所谓的工业版权法。以工业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在国际上虽然没有明确的立法,但我们推敲各国的相关法律,仍有迹可寻。如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采用的是版权保护方式,但却规定了受保护的软件应是提交登记,这是传统版权法所没有的。如日本版权法规定了“在计算机使用上明知是侵犯他人版权的程序复制品”则使用人也将被视为侵犯程序权之人。而在传统的版权法中,是没有使用权的,只有在专利权的权利内容中,才存在“使用权”。如美国在简单地把软件纳入版权法后,近年又通过一系列判例加入工业产权的内容。事实上,无论同意还是反对以“工业版权”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国家,都从不同方面朝着工业版权保护发展。

  以工业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的大势所趋,现在笔者就工业版权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的立法所应具有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1、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保护的客体包括软件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软件的思想。对计算机软件表达方式的保护是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主要内容,也是现有法律体制下对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的最大贡献,在工业版权法中当然应该延续下来。对计算机软件思想的保护,历来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但从实践来看,对“和硬件设备或方法结合为一个整体,对硬件设备起到改进或控制的作用或对技术方法做出改进的软件”,其本身的思想是可以因具有专利性而受到工业版权法的保护的。

  2、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采取自愿登记制及审查制,要求软件公开。为避免重复开发及有利于国家对软件行业的管理,工业版权法应采取登记审查制。即计算机软件只有在经过登记并审查合格后,才能获得工业版权法的保护。主管机关应及时将通过审查的计算机软件有关资料向社会公开,供其他软件开发者在开发初期自行检索,以避免重复开发。

  3、软件开发者有权选择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这是与上面软件的自愿登记制相对应。由于登记审查制要求将软件的相关资料公开。而部分软件开发者并不愿意这样,他们认为公开软件只会使他人更为容易地获得其软件秘密。且因为软件时效性较短,诉讼成本较高,使他们不愿接受登记审查制。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的自愿登记制满足了这部分软件开发者的愿望,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进行登记,以取得软件工业版权保护。在不进行登记的情况下,软件开发者获得的是商业秘密法的保护。

  4、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的审查标准高于版权法,低于专利法。其审查标准为创造性、新颖性与功能性。创造性即软件是由其开发者所完成,这是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取得任何有关该软件权利的前提。新颖性是指计算机软件的表达方式(某些情况下包括其思想)与其他以取得工业版权的软件有所区别。功能性是指申请取得工业版权的计算机软件应当具备一定的功能,仅仅是程序语句的组合而不具备任何功能的软件不能获得工业版权的保护。

  5、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规定的软件保护期较短。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生命周期较短,也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期不宜过长。工业版权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期规定以十五年为佳。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也有长足的进步。国家更加关注网络信息工程的发展进步,相应的关于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教育教学也引起关注。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使大学生更快的、更早的、更接近科学技术的前沿,更加崇尚科学,更加尊重科学。

  计算机软件(ComputerSoftware)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软件的含义应该是:1)在运行时,能够提供所要求功能和性能的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集合。2)程序能够满意地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3)描述程序功能需求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档。

  软件技术的诞生的原因是人们想要操控计算机,想要计算机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一些设定的、复杂的事情。在早期的计算机中,由于软件还没有开发出来,导致计算机只能做一些大规模的计算活动,计算机成为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要求也提高了,这就促使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个人笔记本电脑也随之诞生出来,人们借助计算机软件做一些复杂的人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软件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促使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日益发展。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也向计算机软件行业加大投入,比如说资金、人力、政策、物力的大力支持。国家将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各个领域中。比如说在医学领域中,将医疗信息化、物联网、电子购物、银行支付以及各种安保工作等等,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数据显示关于计算机软件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中国软件的产业以平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计算机软件的企业规模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从事于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多。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产品取得较大的成果等。种种情况说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在蒸蒸日上,发展劲头势不可挡。按照发展趋势,计算机软件行业未来的发展投资重点应该放在对计算机软件需求较大的地方,比如说医疗。金融等公司。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重点扶持的领域应放在‘云计算’或者是‘物联网’等发展较快的行业。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全面计入,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毕竟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1)计算机软件教学缺乏科学论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明显欠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专业设计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增加,一些较大的计算机软件动辄就会有好几千条操作命令,还有就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大部分要求英文编写,这就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数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对一些软件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力偏低,教师不得不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辅导,这会影响教学进度。计算机软件教学缺乏科学的论证。2)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堂教学比较偏重操作训练,学生较为缺乏相关计算机数字设计原理的背景知识。计算机软件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化设计工具,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用计算机软件触及数字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数字设计的思维方式。现代的计算机软件课堂教育教学比较偏重于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训练。教师应从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层面出发,是学生尽可能了解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背景知识,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重点讲解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原理,思维方式。

  解决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意义重大。会对社会上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计算机软件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加快计算机软件进步的步伐。1)对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论证,完善教学体系。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对于知识更新速度的认识。目前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更新速度以天为单位。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投入工作,不断更新。2)优化教师的教学安排。目前在高校中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老师会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情况,让有经验的一线老师教学任务集中到一门课程或者是两门课程,减轻他们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有精力研究自己所教的课程,反复反复,做得多了就精通了,做得更多,就成为专家了。保证所教的计算机软件课程达到所要求的深度。3)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保证学生所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专业课课时,计算机软件专业课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将其在进行细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阶段的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信息化文明的发展,这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加强对大学生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关注程度,相应的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要有很大的关注。有了成功的教育,就可以培养成功的人才,才可以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软件行业才可以有长足的进步。培养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较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1]徐歌,吴建平,徐伟明.高等计算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机制、算法设计与路由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是指与采矿工程密切相关的,如采矿、矿井建设、矿山地质、矿山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矿山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肩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责任,从事的主要是矿山工程设计、施工及岩层控制、矿体及其分布规律分析研究、矿图绘制、矿山生产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工作,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知识,同时也是进行专业技术创新的工具。针对矿山生产技术特点,研究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

  技术素质问题,对构建科学的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以及进行在岗培训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应明确,作为汁算机技术的应用者.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掌握,只需具备能正确使用和维护汁算机硬件的水平,其计算技术素质的要求主要是指对计算机软件的理解、掌握程度与使用能力。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过程可知,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使用,有四个不同技术层次的人群:1.进行软件工程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战略研究的软件科学家。2.针对应用实际,进行软件设计、测试的软件工程师。3.根据设计编写原代码制造软件及进行软件售后服务的软件工人。4.购买商业软件使用的用户。矿山生产要求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能开发解决本企业生产中出现的特殊技术问题的软件;另一方面能使用通用软件解决矿山企业具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前者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矿山工程实际,具有特殊性,但不一定复杂,由于软件一般为解决特殊矿山工程问题的专门性中小型软件,因而需要自主开发,或是在通用基础软件平台上二次开发;后者解决的则是较复杂的矿山技术或管理问题,软件由有关的专业单位研发,矿山技术人员重在能熟练使用。由上述分析可知,矿山生产经营过程对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进行中小型软件自主开发或二次开发,能熟练使用矿山用大型软件,同时也应能使用公共性通用工具软件,要求其计算机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是介于软件工程师与高级软件工人间的水平,这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水平要求是有区别的。

  二、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应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矿山工程的技术设计、生产与技术管理系统开发、数据处理如矿山测量计算、矿压数据分析、矿山变形观测与分析等、矿图绘制以及综合性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因此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应涵盖计算机通用知识、网络知识,具有强大计算、绘图功能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功能的基础平台软件使用知识,软件设计与原代码编写的基本知识等方面。其具体应掌握的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主流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清除与预防知识,对通用型常用工具软件能熟练使用。2.掌握auto cad及gis类软件的使用知识,这些大型基础平台软件是工程设计、矿图绘制、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基础软件,掌握程度应达到能在其基础上开发适用于本企业特点的中小型应用软件的水平。3.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具有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c及c十+编程语言,能自主开发矿山矿压数据分析计算、矿山测量计算、矿山开采沉陷、矿山变形观测与分析、矿产储量计算与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中小型软件。4.掌握一些专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矿图数字化软件、矿山工程中力学方面的计算软件等。

  三、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根据霍州王庄煤矿在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方面培养与提高的体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采取多种方式。一是做好基础培训。对近年来的院校毕业生,其基础培训在校学习期间已完成,实践证明其计算机技术基础是比较好的。对计算机技术基础差的老技术人员应采用脱产培训的办法,并可适当降低要求,以达到能使用专业软件的水平;二是结合工作实践的培训与提高。在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素质基础上,紧密结合具体工作中对计算机应用提出的要求,大胆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屏弃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学+实践+探索的方法,它既可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也是加强和提高技术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三是与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提高在岗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可有专门培训,也可在与专家合作解决难度较大的矿山工程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另外,购进专业软件时,厂商提供的培训也是提高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机会。

  本文对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素质要求、内涵及培养提高方面所作的讨论仅是基于基层工作实践的一点粗浅探索。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素质对矿山现代化建设、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作为矿山企业管理的一件大事来抓。

  1.审计手段方面。在传统审计中,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抑或是撰写审计报告,均是手工操作,而现在审计单位已经全部采用机记账,只有要求被审计单位打印出全部的纸制凭证和账簿才能够进行审计,才能够应用各种审计,所以在审计手段上,传统审计手段已经显得很落后了。

  2.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加大。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以后,一方面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的漏洞、会计软件的不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时有发生。而手工记账方式下的记账凭证、明细账簿、总分类账簿及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造成审计线索缺乏,审计风险加大。

  3.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手工审计下,从事审计工作的多为掌握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专业人员,但面对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求其对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工作带来的上述诸多问题,迫切要求审计工作尽快实行电算化。我国电算化审计的发展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电算化审计法规建设滞后。财政部从1989年开始先后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几项规定》等多项法规规范电算化会计工作,这些法规中虽然提到了关于保留审计痕迹和不能有人工修改报表功能的要求,但因上述法规主要是针对电算化会计工作而的,远远不能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电算化审计从定义、原则、方法、要求到评审都进行规定,使人们在开展电算化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并尽量使该类法规与电算化会计法规相互配合。

  (2)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够完善。因为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致使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软件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不涉及审计软件。另一方面,我国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自行开发、独立一套系统,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这也给审计软件的开发造成难题。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不得不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

  (3)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虽然计算机技术不能代替专业人员审计,但专业审计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知识,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掌握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还应当能够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计程序模块。但我国的审计人员总体水平远未达到这一程度,原因在于审计人员队伍老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经验,但由于诸多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而目前注册会计师及职业后续中也未涉及计算机知识。一些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过计算机知识,但因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只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所以审计人员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时,需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协助,这又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

  (4)审计还停留在绕过机审计阶段。电算化系统的审计有三个阶段,即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通过计算机审计阶段和利用计算机审计阶段。我国电算化审计还比较落后,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而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所以审计不彻底,具有片面性。

  1.加快电算化审计法规的制定。在电算化信息系统下进行审计工作,难度更高、风险更大,已有的手工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已不适应,而新的计算机审计的程序标准和准则又没有出台,加之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水平不高,所以应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的相关准则,以便规范电算化审计工作。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对于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同时在制定相关准则时,既要考虑我国国情,又要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期同国际审计准则接轨,与国际审计工作协调一致,更好地为对外开放服务。

  2.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由于计算机在内部的广泛,尤其是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企业开展计算机审计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而是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审计规范且将其融入一套软件程序,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但我国审计软件开发公司较少,已有软件的层次也比较低,所以审计软件的开发需要得到技术部门的支持。在我国实施电算化会计初期,会计软件自行开发自行使用,发展缓慢。1988年实行会计软件通用化、商品化后,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会计软件的公司,开发出一批通用软件,形成庞大的会计软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了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所以我国发展电算化审计应借鉴电算化会计的经验,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专门从事审计软件的开发与营销,把审计软件推向市场。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要想取得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应该加深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研究,从中找出计算机软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确保能够扩大计算机软件应用范围。

  从我国发展的速度与状况来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日常工作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现象,包括各企业单位的金融管理、生产制造等方面都在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强健各自企业单位的发展阵容。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例如:建筑、水利、服务、国防军事等各方面也都已经深入应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都离不开对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中通用软件的应用。

  我国已迈入信息化时代,各发展行业以及国家领导人对信息产业也非常重视,通过十二五长期规划对我国的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发展,都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在我国的各行业发展中必将拥有更大的空间,无论是工业领域、农业生产还是各类金融投资等各种领域都会慢慢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来扩大各自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对信息化需求越来越明显,所以只有加速对计算机软件的研发,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并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才能够有力的推动我国智能化发展。

  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经调查得知,目前计算机软件行业中很多技术人员对计算机软件的掌握与了解仅限于基础技能中,与此同时,可以带动软件继续研发的高能力人才很少,这不仅影响到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更是相关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带动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导致软件行业发展滞后,可想而知这状态的严重性。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计算机技术发展空间,应该就加强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与高素质培训这一问题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

  如今,我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还处于落后阶段,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没有过硬的软件核心技术。这不仅降低了对软件研发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影响到我国软件市场不能得到更好拓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上,还需要软件研发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对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硬件的研发比较重视,而软件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这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相对较慢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我国的软件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规范性与原则性,致使计算机软件市场竞争状况混乱,还会发生软件盗版事件,这种情况下对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发展会造成一种无规则、无管理、无原则的现象,从而影响到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创新意识不够积极,降低能力的发挥,严重威胁到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失控。

  软件产业开放性发展的实现,包括源代码与产品的开放。这种开放可以降低技术和知识产权成本,促进软件产业的提升。而且,软件技术开放化发展也可以促进行业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对于提升软件技术和质量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计算机软件发展与网络紧密结合,以资源共享等优势推动技术改革。网络化将成为计算机软件发展的趋势。在未来的计算机发展中,会更大范围地应用计算机核心技术和关键信息资源。

  在市场竞争模式下,软件市场发展必将更加专注于服务化,加强技术人员服务知识的完善以及服务态度的提升,为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服务体验而努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而计算机软件发展也加强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智能化发展不仅能促进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获得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也能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对于开拓意识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就是从一个层面转化到另一个新的层面,计算机软件研发也正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会不断改变计算机软件发展的命运。目前我国的创新研发可以从两个方面介入,第一,方法的创新,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一般都会以原有的研发方法继续研究探索,这样就使创新思路有了局限性,可以尝试换种方法来提高创新思维,是创新灵感再次萌发,第二,软件工具创新,在遵循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基本架构原则下,可以对计算机软件工具的功能性进行不断的优化,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软件的功能性能够与软件发展相辅相成,进而推动软件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人才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重要生产力,而由于我国在计算机软件研发的人才方面出现短缺现象,所以,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量增加软件开发人才,首先,需要我国相关院校提高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研发、教学以及观念等方面的重视,有效的通过院校专业教学优势来提高对计算机软件发展有利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加大对计算机软件研发的资金投入,要充分的为计算机软件研发人才提供合理、适用的环境,并且完善人力资源机制,利用培训、竞赛等各种形式吸引人才的进入,不断壮大软件研发队伍,才会给软件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

  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推动计算机整体系统技术发展的重要步骤,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发展状态,就更应该全力支持扩大软件产业的发展,提高相关部门对软件研发的创新与改革意识,并能够全力加强人才培养,实现统一化行业目标,促使我国计算机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各个行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来说,独立学院没有一本、二本院校的丰富的硬件资源,也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充足的老师,学生的总体质量也不高。如果独立学院按照一本、二本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的学生的竞争力不高。如何提高计算机系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已成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一个重要问题。

  本人在软件企业工作三年,在独立学院从事了两年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单纯以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好书上所教的知识。三本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一本、二本学生强,因为必须以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此。

  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分为3个层次: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编译原理等核心课程);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候必须开设的课程,例如选择游戏编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还要学习有关DirectX知识、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在大三、大四阶段加入实际软件项目工程开发知识,使学生能够提前掌握实际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知识点。

  独立学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应该以“专、精”方向为主,而抛弃“广、粗”方向。有些老师认为计算机系学生就应该懂很多计算机理论知识,其实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现在很多企业需要的是某一方面比较精通的学生,而那些懂得多、但专研不深的学生则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近年来,计算机应用的最多是网络、游戏、嵌入式3个行业,因此,学院在对学生培养的时候,可以侧重于这3个方向的教学。

  独立学院成立没有多久,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是年轻教师,甚至有些直接从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引入怎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也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把独立学院的定位认识清楚。三本的独立学院应以解决学生就业为首要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不是未来的科学家,而是未来的工程师;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生。独立学院有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后,引入老师的标准也就明确了。独立学院计算机系老师除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最好在企业工作过,有1~2年的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很好奇,经常提出有关软件开发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不具备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那么老师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误导学生。例如,在C语言“指针”知识点的教学中,一个缺乏项目工作经验的老师最多是把C语言书上知识点教给学生,而有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不仅对知识点做了扩充,还从实际的编程方面来教学生怎么使用指针。老师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独立学院必须引入有开发项目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动手能力、自觉性、自学性都比不上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的是动脑、动手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了理论知识,没有充分的上机实验,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怎么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成为我们教研室思考的问题。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教学分为两步:老师在课堂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做实验。这样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怎么能成功。为什么重点院校的学生就比独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强?独立学院应该改变这样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围绕“动、想”两方面来做文章。我认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应该分为几步:老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之前,可以写出这个知识点思考问题,要求学生从参考书、网上查找关于这个知识点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这个知识点的信息,养成自学的习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该以讲课为主、以演示为铺来教学。在演示中,老师不仅要说清楚程序的思路,从程序运行、调试阶段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书上的知识点肯定不够,老师还应该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充;在计算机专业实验课中,我们不再以实验教材为主,而是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对它进行扩充,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还是以C语言“指针”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在上课前我们提出几个学生预习的知识点:指针存放是什么数据、指针怎么定义、指针怎么使用、指针为什么能够提高程序的使用效率、指针使用要注意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能够自己从网上查找指针相关的知识点。在上课的时候,我除了讲解书上的指针知识点外,还扩充指针知识点,例如,内存管理、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其对策、指针与数组的对比、指针参数是如何传递内存的、free和delete把指针怎么啦、动态内存会被自动释放吗、杜绝“野指针”、有了malloc/free为什么还要new/delete等。这些扩充知识点都是学生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而在实际编程会遇到的。老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同时,最好把这个知识点通过程序演示给同学们看。例如,在讲解动态内存会被自动释放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如果我们在程序里面没有调用free、delete其中之一的函数,在程序调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动态内存是不可能被释放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上实验课程的时候,老师除了布置实验教材的作业外,还应该布置一些扩充的实验作业,如用指针知识点来编写字符串比较函数、字符串拷贝函数、字符串连接函数、字符串转换函数程序。这些扩充的实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基本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人才,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要立即适应企业工作是不现实的。最近我对几场招聘会做了调查,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很高,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了失业的困境。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企业正是需要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我认为有必要把企业的项目实践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做一个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企业需要的用人标准。

  软件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软件文档的编写、软件的开发、软件的测试、软件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不可能把软件开发流程的所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老师必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开发软件的各个流程。例如,大部分高校在教授C语言的实验课的时候,最后都要布置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项目作业。项目作业的大致要求就是学生把程序编写出来,然后演示给老师看,这样的结果对学生各个能力的培养是起不到作用的。其实,在这个练习中,老师可以将企业的开发软件的某些必要流程加入到这个项目中。软件企业开发软件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要做: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项目组人员的选择分工、软件需求文档的编写、软件详细设计的编写、软件测试计划用例的编写、用户手册编写。可能企业软件开发的标准对于学生的来说比较难掌握,老师可以对某些标准进行降低,但一定要使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

  以我布置C语言实验课“**项目管理系统”程序为例。在开发前,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项目编写项目的需求分析文档;第二步我会教学生使用UML的知识点来分析这个项目,对“**项目管理系统”项目建立每个对象(包括它们的属性、方法)、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编写详细设计文档;第三步我会培养学生在编程前应该注意的某些问题,如程序编写格式、代码质量、命名规则;第四步我会教会学生怎样选择、搭建软件开发环境和版本控制环境,小组人员开发模块的分配和时间的安排。在开发中,我会时刻检查学生的编写代码质量,并指导其中一个学生编写软件的测试计划用例。当学生编写完软件的某一个模块,要求学生自己测试这个模块,并写出模块测试报告文档;在开发完毕后,要求学生用第三方测试软件来测试软件,并编写软件测试结果报告。当这个软件测试完毕后,学生应该编写软件的用户手册。

  在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一点,企业的软件开发标准很严格,我们对某些严格标准应做修改并降低难度。我想,这样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对软件的流程从不熟悉到熟悉,对学生锻炼是很大,既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一本、二本院校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当前软件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制定本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独立学院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人才引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工程实践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方面入手,一切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

  计算机技术专业在诸多方面就业前景都比较好,例如:(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3)通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 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曾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而且数控人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而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数控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不仅如此,近年来电信业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电信企业对于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生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也是电信业的需求亮点。随着电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电信企业开始大举充实营销队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将会十分抢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人才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10年内将持续走俏。网络人才逐渐吃香,其中最走俏的是下列3类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大有东山再起之势,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达到 180多万,印度达到90万,而中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不足40万。这就说明,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这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3年,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加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达到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这样势必导致计算机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因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发展一个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中,工作人员过于重视对硬件技术的开发,而忽略了软件技术的重要性,不利于保证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可靠性。针对这种现象,我国计算机软件企业要加强对软件的合理开发,以期可以保证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中,需要高技术人才的支撑才可以保证软件的开发效率,继而可以保证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大部分软件行业的工作人员属于基础性技术人员,而在中层技术人员和高层技术人员方面存在较大程度的稀缺,难以提升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整体水平。同时由于基础技术人员较多,其对自身的开发技术缺乏有效的审查,致使软件的开发中会存在一系列的缺陷[1]。

  在计算机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计算机硬件可能会由于材料的问题而出现老化,继而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但是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中,不存在老化现象,影响软件运行的因素主要是软件的陈旧落后性,这是工作人员未能根据市场的形式变化而及时进行更新导致的[2]。

  创新能力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软件的可靠性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软件技术开发中,由于我国基础开发人员较多,并且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致使工作人员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对传统软件技术的改进,不能有效的保证软件开发的创新性,继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过于重视对硬件系统的开发。诸多因素限制着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提升,不利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3]。

  加强对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审查和监督,可以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过于追求软件开发的效率,对于软件的审查缺乏重视,致使工作人员难以有效的对软件进行审查。同时,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责任感。诸多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软件的开发风险,不利于保证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中,软件的不可靠性往往会影响到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差错以及可靠性是指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流畅性,其主要取决于在使用中是否出现软件差错,而差错则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就已经存在于软件中。因此,对软件的开发要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员工可以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继而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来改进自身的缺陷。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的责任意识培养,要使员工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只有员工的素质得以提升,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软件的可靠性。

  在对软件的开发中,部分工作人员未能对软件的开发进行合理的审查,致使软件中存在一系列的漏洞,不利于提升软件的可靠性,同时难以保证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因此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阶段,要加强对软件的审查,以期可以提升软件的可靠性。首先,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审查机构,对软件开发的各个过程进行专业化的审查;其次,要审查软件的设计是否符合图纸的需求;最后要审查计算机软件是否达到使用需求。只有加强对软件的审查,才可以保证软件的使用性能。

  在企业开发计算机软件时,往往不能构建有效的检测体系,致使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存在技术规范性的缺陷,不利于保证软件系统的可靠性。针对这种现象,软件开发企业应该积极的完善检测制度,以期可以规范性的开发计算机软件。首先,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完成后,要对软件进行系统性的检测,以便保证软件的使用性能。其次,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检测机构,对软件的性能进行复查。只有保证软件的可靠性能,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工作人员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时,要综合性的参照其他软件的故障,以便可以开发出合理的软件系统。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子系统的重视程度,要详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对子系统的影响,以便可以保证软件的使用性能。最后,工作人员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故障数据库,以便可以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总而言之,只有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综合性的考虑不可靠因素,才可以保证计算机软件的稳定运行。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继而可以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同时可以提升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但是目前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存在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对软件开发的审查和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制约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从而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可靠运行。希望通过本文的相关介绍,我国计算机企业可以加强对软件开发的重视程度,进而可以针对性制定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1]程文东.论述如何有效处理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12):151-152.

  [2]谢烨.如何有效处理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6(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