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娱乐注册 大摩娱乐登录 大摩娱乐招商QQ

Navigation menu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admin

CSDN蒋涛:未来会出现一批「超级程序员」个体类似视频的up主丨专访

  互联网在中国狂奔近三十年,当无数下游应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互联网上游的软件工具及底座生态,仍近乎空白。

  根据中国软件协会的调研数据,2020年,在全球操作系统、基础软件领域,美国业务收入约0.81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五分之四。而中国基础软件份额较少,国产软件的国内市场份额仅为5%,国产操作系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4%。

  尤其今年地缘政治环境变化以来,程序员用于写代码的基础软件开发工具,对于找到替代品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在眉睫。

  这一背景下,开发者社区CSDN认为“中国软件工具市场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9月22日,CSDN携手华为云CodeArts发布了新一代开源社区GitCode,据介绍,GitCode旨在帮助全球一亿开源开发者完成项目托管、协同研发、项目运营和生态拓展的工作。

  目前,GitCode已拥有245万用户,33万余个项目以及近5万个组织入驻。

  在眼下大模型热潮的催化中,互联网正迈入下一代形态,相应的,上游开发者自然也面临能力与需求相应的变化。

  “大模型带来了开发的自动化,开发者的能力会被推向两头,要么能在底层研究核心系统之间的差别,要么能够在应用层面贴合业务。”CSDN创始人兼董事长蒋涛表示。

  在和36氪的对谈中,蒋涛预测,未来将会出现“超级程序员个体”,他们像up主一样是独立的“软件创作者”,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软件零配件”。

  36氪:今年初大模型流行之后,开发范式及应用生态有怎样的趋势和变化?进而开发者生态有怎样的变化?

  蒋涛:过去开发者主要依赖开源系统,全球现有超过2亿个开源项目,如何利用、如何选择开源项目是过去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将来会有新类型的程序员出现,一类叫“系统程序员”,他们是研究核心系统之间差别的,就是2亿个开源项目里面,有哪两千或两万个是基础,其余大部分是是补丁。

  但这之前需要一个过程,过程中还会诞生“软件开发工具”这一市场,软件开发工具是AI驱动自动化流程的成果,软件的生产线会更加自动化,这是大趋势。

  反过来,市场对程序员功能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手艺活要求比较多,现在的要求变为,是如何在自动化开发的基础上,结合业务。

  所以会诞生两种创新,一种是结合架构的创新,就是往底层走,另一种是往上走,就是在应用层解决什么问题。

  基于此,大模型可以在两个层面去发挥重大作用,第一个层面是理解需求、理解问题。第二个层面是系统自动化,能够改进软件开发过程。

  我们要建设新一代平台GitCode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正是,大模型和新一代云原生系统能够将软件开发过程自动化、傻瓜化,我们要解决开发者使用“软件开发工具”的问题。

  36氪:海内外基于大模型的软件开发上有怎样的不同?GitCode做出了哪些调整?

  蒋涛:GitHub的架构实际上是十几年前决定的,它是面向专业程序员使用的,“Git”本身就是一个很专业的词是吧?所以它的整个使用流程和界面,是一种命令行方式,是专业程序员去操作的手段。

  但是我们为了迎接大模型时代的开发者和大模型时代爆发的应用,你要把它做得更加平民化,所以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变成AI驱动。

  第二个,变成模板驱动,开发者开发的时候,不是去用一个开源项目,而是更接近业务需求的模板化,

  为达成这个目标,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方式,比如低代码,但低代码很难穷尽所有需求,还有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无法用低代码形成。

  这是我们认为GitCode这个平台要补上的——要给大家创造一个“零配件市场”,通过云原生的方式,和大模型的理解交付,这两层能力构成。

  现在的软件零配件还只是“原料”,比如GitHub提供的就是“原料”——2亿个开源项目,我们现在要把它组装成2万个到10万个可以装配的零件,然后开发的时候,这些零件互相耦合,会有一个标准,就相当于汽车供应链一样,中国市场就是缺这样一套供应链系统,而美国早已有一批公司去做这个事情。

  GitCode用全球的开源底座,在上面做中国“原料”供应链,而且这套“原料”供应链是有市场化机制能够让它循环的,而这套机制通过云原生和大模型赋能以后,就会运转起来。

  蒋涛:举个例子,刘慈欣的《三体》,如果做成一整本付费的线上小说模式,他肯定卖不出多少。但如果将《三体》写成几千章,他就能收到钱,为什么?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连续服务。游戏也是一样,过去卖单机版游戏,中国市场很烂的,现在手游等做起来后,中国游戏市场就很大了。

  所以,低价加上云的持续连接,这个模型在中国是可以收到费用的。所以GitCode向开发者提供云化的开发资产,然后收取较低的费用,类似会员费。

  可以看美国的开源,经历了几个过程。1998年,当时业内从业者不喜欢微软的专制,为了对抗强大的微软,不少开发者联合起来,将技术开源,然后才有了后来的Linux公司,这是开源最早的商业化成功案例。

  他们所选择的这条路就是所谓的PLG(Product Led Growth)——先做一个产品,公司没有任何销售,先把产品铺出去,当公司的大量程序员都使用这款产品时,再从个人付费转为公司付费。

  当然,也有很多公司选择闭源,不提供给外界,但开源的产品一定迭代更快,就会把闭源软件逼到角落里,这就叫开源吞噬闭源。

  蒋涛:未来会诞生一批“软件创作者”,同时,企业也有需求,企业可以把需求递过来,我们帮忙做识别,然后去对接“软件创作者”。

  我们现在鼓励大家去写“标品”,但这些标品的定义,是我们从市场的需求里面挖出来的,这些需求来自于哪儿?第一,来自于开发者自身,CSDN社区里,开发者们每天在搜索的东西,我们有详细的数据和洞察,这些都是潜在需求。

  第二,再找企业,我们形成了规模、形成了“零配件”供应链以后,我们再找企业,匹配需求进行组装。

  如果拿视频类比,视频有up主,我们认为未来可能有“code主”。抖音和B站等短视频平台把拍视频的工作尽量简化掉了,写程序也是一样的,现在有了AI赋能,有了开源做底座,软件开发的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所以我们认为会出现一批超级程序员个体,他们有创造力,要么能够把问题解决的得比较漂亮,要么能找到比较好的需求零配件,来提供类似freelancer的软件开发服务。

  36氪:您所描述的这种生态,中国市场需要多久能形成?或者说您怎么预估发展的进程?

  蒋涛:现在这个市场,比如说API或者零件市场的市值可能产值是几个亿,我们认为API经济和开源经济的个体付费市场,要发展10倍以上,中国才能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